在工業制造的演進歷程中,目視化設計極為重要,傳統工廠與數字化工廠卻為這扇窗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景致。一邊是質樸且稍顯局限的 “舊畫卷”,憑借基礎看板、標識傳遞信息;另一邊則是科技織就的 “智能屏”,用動態、關聯、深度交互的數據可視化重塑車間視野。
	
 
讓我們細探二者于目視化設計層面的差異,解鎖工廠管理變革密碼。
	
 
	 
 
	
傳統工廠:傳統工廠的目視化設計主要依賴于物理看板、標識牌和簡單的圖表。
例如,在車間的墻上會掛有生產進度看板,通過手寫或簡單打印的方式記錄每個生產線的生產數量、目標產量等信息。這些看板更新相對不及時,往往需要人工手動去修改數據。
對于設備狀態的顯示,通常是采用簡單的指示燈,如設備正常運行時亮綠燈,故障時亮紅燈。但這些指示燈只能提供基本的狀態信息,無法深入展示設備的詳細運行參數或故障原因等復雜信息。
	
 
數字化工廠:數字化工廠利用電子顯示屏、智能終端等設備進行信息呈現。例如,在車間的關鍵位置設置大型電子看板,通過與制造執行系統(MES)等軟件的數據連接,可以實時動態地展示生產進度、質量數據、設備利用率等多種信息。這些信息以圖表、圖形化界面等形式呈現,更加直觀和豐富。
	
 
生產流程或產品型號發生變化時,目視化設計的更新往往滯后。例如,當引入新的生產線或產品時,需要花費時間重新規劃和制作相應的目視化標識,這可能會影響新流程或新產品的順利導入。
	
 
當生產過程發生變化時,如工藝改進或新產品上線,數字化目視化設計可以迅速更新。因為這些設計是基于數字化模型和數據驅動的,只要更新數據源頭,相關的目視化展示內容就可以自動更新,能夠更好地適應生產的動態變化。
	
 
提供的信息深度有限,主要側重于基本的生產數據和簡單的操作指南。例如,質量看板可能只顯示產品的合格數量和不合格數量,無法深入分析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、涉及的生產環節等更詳細的信息。
	
 
可以深入挖掘信息,提供詳細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。例如,通過對生產數據的可視化分析,可以直觀地展示質量問題與特定設備、工藝參數之間的關系,幫助管理人員快速定位問題根源,做出優化生產流程、調整設備參數等決策。
	
 
對于新員工培訓,傳統的目視化設計雖然有一定的輔助作用,但效果有限。例如,新員工通過查看操作規程看板來學習操作技能,但對于復雜的設備操作和生產流程,僅憑這些簡單的目視化內容可能難以完全理解。
	
 
數字化工廠:數字化工廠的目視化設計具有良好的交互性。員工可以通過觸摸屏幕、移動終端等設備與目視化系統進行交互。例如,員工可以在電子看板上點擊某個生產任務,查看該任務的詳細信息,包括設計圖紙、工藝要求等;還可以通過終端設備輸入反饋信息,如設備故障申報、質量問題反饋等,實現信息的雙向流通。